從行動到覺知 -
專訪板橋國中衛生組長蔡麗珍老師
搭上資源回收的便車播下友善環境的種子
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已是全民運動,也是每日生活的一部份。從這實際行動中與教育結合,能啟發人們對生活的省思,假以時日,一個人的生活態度與價值觀就會轉變,使他與大自然的關係更趨柔和、友善。
位於板橋市區的板橋國中,是一所已有36年歷史,3000多位師生與職員的大型學校。87年度開始,配合政府新政策,積極堆動「校園垃圾減容減量資源分類回收」,於88年榮獲環保績優學校。如今,校園裡每天所製造的垃圾維持在只有兩個子母車的量;並且鼓勵義工參與社區資源回收服務,將經驗帶回社區,使社區永續推廣。
在推動的過程,學校不只是把它視為奉命行事的例行性工作而已,而是一種教育使命。
擔任衛生組長已4年,也是這項工作的主要推手的蔡麗珍老師,接受綠色學校的專訪與伙伴們分享在推動工作上所秉持的想法。
從教育著手養成環保行為習慣
問:請妳談談推動校園減容減量資源分類回收的過程 ?
答:通常是我出點子,然後大家一起來帶動的方式。
我比較著重在教育,重視環保行為習慣的養成;訂定回收管理規則也很重要,有明確的規則,該怎麼做就有方向可依循,不會有爭論、有抱怨;較不重視獎懲,在班上有評比,強調不計量,只看分類得完不完整,完整的會給鼓勵,不完整的給予記點。
問:透過哪些教育方式建立學生環保常識與環境素養?又如何養成學生的習慣行為?
答:一方面辦理資源回收的各種活動,海報製作、創意作品比賽、演講、作文、比賽…等每年都做,學校把這些活動規劃都列入行事曆執行。
一方面加強幹部訓練,包括班上的正副衛生股長、環保股長和自治會幹部,讓他們把一些觀念或訊息帶回班上。
站在教育的立場上,我們有責任讓師生充分瞭解分類的結果到哪裡去了?處理過程怎麼樣?讓他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結果到底有沒有效果?
所以追蹤資源回收後的最終流向,明白的標示於資源回場,並安排參觀回收場。
我也常利用學生來找我的機會,在配合當時的情境下給他們隨機教育,盡量抓住機會去引導他們去思考,或提醒他們去體會、去感受。
〝習慣行為的養成〞我比較重視,一旦學生的行為養成習慣,減容減量就很容易做到了。因為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大概民國70年左右,台灣推行〝你丟我撿〞運動,那時我非常反對,為什麼你丟我就要撿。〝習慣行為的養成〞應該從小就要做起。
我要求在回收過程中,是垃圾製造者應自行負責、親自來做,自行把寶特瓶壓縮、鋁箔包自行沖洗壓扁、親自分類…。有些學校是由值日生做分類工作,我很不贊成;還有大半學校是由義工媽媽來做分類回收,或許分類工作很辛苦很累。但是,我比較強調由學生自己來做,義工媽媽只是協助因為他自己做了才知道辛苦該怎麼自己承擔,而不增加他人的工作負擔。
我比較重視的是他的自省教育而不是替代工作,這是我們的特色。
在行動中潛移默化
問:這麼用心建立學生的環境素養,學生在行為或生活觀念與態度上是否有轉變?
答:我們沒有去做過這樣的評估,成效如何真的不知道,但是從垃圾車內的垃圾量逐漸減少中,可以看出學生的觀念和行為是有些轉變。
有一天早晨在校門口站崗,一位學生很得意的秀給我看他手上的早餐,跟我說:「老師,剛剛我買早餐的時候,老闆要用塑膠袋裝給我,我告訴他塑膠袋不需要,妳看!我沒有用塑膠袋喔。」
在環保社的課堂上,同學們分享自己的環保經驗,有位同學說有一回跟媽媽一起去購物,媽媽用塑膠袋裝東西,回家之後他勸媽媽,儘量少用塑膠袋。
行動中的障礙
問:在推動工作上所遭遇到的困境是什麼?怎麼面對問題?
答:早餐的垃圾最多,兩車垃圾幾乎來自早餐。剛開始,勸導他們少把早餐帶進學校,結果造成了反效果,有些老師為了班上分數明訂早上不可以丟垃圾,學生就把垃圾藏在廁所的天花板上或馬桶裡。
後來,我調整我的做法,鼓勵他們在家吃早餐。現在垃圾還是以早餐的垃圾為主,但是逐漸在減少中。
在行政方面,最難推動是大人,學生常反應辦公室怎樣怎樣…,後來我要求一視同仁,辦公室的分類跟學生們一樣。
我認為應該把「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納入九年一貫課程中,這是我現在最想做的事,但是困難重重,但仍然該重視生活教育。
成為社區好伙伴
問:為什麼想到要結合社區永續推廣?如何做?
答:我認為從家庭做起會比在學校推廣的成效大。不鼓勵學生將家中回收物送到學校,而是積極倡導垃圾減容減量、回收再利用,將習慣行為帶回社區,甚至不製造垃圾,所以,重視與社區結合。
結合社區永續推廣這部分我們做得滿好的,學校共有98位義工,共分8組,安排講習課程時融入環保觀念。其中環保、保健、園藝組對於環保活動的配合度極高,而且對於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的認知、行為的養成,都能帶回社區推廣,是結合社區的最好的夥伴。
我們也藉家長會、里民大會將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的理念不定期的輔導、提醒。
由於,想要參加推甄的同學需要社會服務經驗,我們就藉此機會招募自治會幹部參與社區資源回收。社區要做資源回收時就會來請我們的義工支援,我們的口碑很好呢!
問:請你談談擔任這份工作的感想和感受。
答:我們要有經濟效益的概念,不超買、不浪費,現在的社會型態好像都在鼓勵消費,消費的過程中同時也在製造垃圾。如何讓我們的生活更簡樸,也對學生教育過簡單生活,那麼分類回收、垃圾問題就會很容易處理。
在推動的過程中讓我比較有挫折感的是,很希望是有帶動的,我的理想是老師帶學生、大人帶小孩一起來做。有帶動的成效會比較高一點,不是一個人在做,一個人做覺得很落寞。
暑假,我一度逃離這個工作,但是才幾天的時間,回到學校,赫然發現榕樹被砍了,我很痛心,覺得環境教育工作還是需要有人來做。
(江琇瑩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