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老師也能是環教先鋒 |
文/許美惠
葉得祥老師畢業於台師大數學系,任教廿餘年,平日喜歡「拈花惹草」、對植物的栽種頗有研究。他認為,教育應該與生活結合,即使是數學,也是很生活化的東西。因此,在教數列級數時,他就選了一個很不一樣的切入點。他事先在教室外種了一排向日葵,待開花時,帶領學生實地觀察向日葵花的排列,引發學生的興趣與好奇,再回到教室算黃金分割率(在數學中稱為黃金數列或費玻納西數列)。 葉老師說,黃金分割率被公認為是最美的比率,大自然有很多東西都是黃金比率,像毬果、鳳梨、向日葵的排列。運用到建築物或藝術創作,像雅典神殿、羅浮宮所展示的雕像都有黃金比率。 ◎天井走廊變咖啡廳
那一張不夠坐怎麼辦?索性又加買了幾張桌椅,原本老師們打算自費購買,後來校長得知後相當支持,主動表示由公務支出,於是,整個五樓的天井走廊就變成一座空中花園,像時下景觀咖啡廳一樣有氣氛,不僅老師休息、用餐時來,連輔導學生、與訪客談事情都利用這個空間,走廊成了師生互動、招待訪客的理想場所。
◎興起閒置空間美化風潮
教官也表示,真的是多了一個與學生談話的空間,以前學生進教官室總是戒慎恐懼、戰戰兢兢,現在到小陽台聊天,環境不那麼嚴肅,師生距離拉近,輔導談話的效果也比以前好。
一位數學老師怎麼會來帶領學生進行藝術創作?還是以枯木為素材,真是罕見。葉老師表示,這都要歸因於他今年寒假參加在台師大舉辦的綠色學校研討會,這個研討會帶給他極大的衝擊。 原本葉老師是受邀分享他在前鎮高中利用向日葵教數學以及將天井走廊綠美化的經驗。但三天下來他發現,他學到的東西比他分享的多了許多,而且是滿懷感動地從台北回到高雄。 葉老師說,尤其Peter老師在仙跡岩進行的環境藝術課程,以及桃仔腳國中王秀雲校長的演講分享,令他印象相當深刻。他很喜歡環境藝術取材自然、用之自然、再回歸自然的環保理念,而且在這創作過程當中,環境因此有了改變,內心也與環境、作品產生對話,相當微妙。
同時,葉老師也把原本校方要丟棄的枯木保留下來,拿來進行校園空間營造,除了做藝術創作外,他還把枯木鋸成一段段當作椅子排成一圈,置放在鳳凰木下,形成一座大樹下的小型教室。不正呼應「教育是從大樹下對話開始的」嗎? ◎教育即生活、社區也教育以葉老師這樣一個資深的數學老師,竟然還願意帶領有升學壓力的高中生進行盆栽造景、環境藝術創作,可說是相當難得。葉老師表示,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孩子應當從小就讓他們學會生活技能、學會對自己負責。況且讀書是有方法的,不是整天坐在書桌前就有用。因此,他鼓勵學生在學校參與勞動服務,也鼓勵家長讓孩子在家裡做家事,他自己的女兒就是這樣長大的。 即使每次女兒有學業上的問題要問他時,他都會要求女兒先去查字典或找資料,想辦法自己解決問題,然後再來跟他討論,葉老師認為,孩子自己解決問題與獨立思考的能力相當重要,教育絕不是一直都由老師或家長來給答案。
這九堂課包括生活中的數學巡禮、黃金分割率與黃金數列、簡易三角測量、數學萬花筒、向量應用、圓錐曲線的應用(如:地球儀、曲面鏡等)、彩券中獎問題探討、問卷設計、面積與體積測量、生活中的邏輯等等。希望透過淺顯易懂的課程,擺脫民眾視數學為畏途的恐懼,也縮短老師與居民之間的距離,未來要一起從事學校社區事務時,也有更多的奧援。 葉老師的經驗,足以打破一般學校常有的迷思,以為學校環境教育是總務處、衛生組長的事,或是生物科、地理科的教學範圍。事實上,環境教育上通天文,下達地理,任何課程、任何生活大小事都跟它息息相關,端看你如何用心與行動將它融入,內化成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價植觀。 |
[上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