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永續 教育改革一起來 |
文/許美惠
綠色學校研討會邁向第三年了,今年呼應永續發展議題,特別以「永續校園學校本位課程」為主題,結合了專家演講、伙伴分享、戶外教學與民間團體擺攤,讓研討會成為知識傳遞、經驗分享、伙伴關係建立的平台。這是綠色學校研討會首次邀請民間團體擺攤,並增加國高中、大學伙伴來進行專題分享,以鼓勵學校結合校外資源,來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也期許更多中學以上的學校參與綠色學校計畫。 此次研討會於三月六、七日一連兩天在台師大分部舉行,教育部次長范巽綠、環保小組執行祕書陳志傑、台師大環境教育所教授楊冠政皆應邀出席。范巽綠次長在會中表示,永續發展是世界潮流,立國根本,行政院挑戰二00八國家重點發展計畫,即是要打造台灣成為永續家園,在這些計畫裡頭,所有核心價值只能透過教育深植在每位小朋友身上,所以環境教育和永續教育是那麼重要。 范巽綠次長也透露,過去綠校園計畫送到立法院,立法委員看到綠校園,就很感冒,每一年都試圖刪除預算,後來教育部把名稱改為永續校園,希望預算不會再因「綠色」而被凍結。事實上,綠校園、永續發展已經是人類普世價值,這些價值遠遠超過黨派的競爭、一時的選舉,更要超過政治的鬥爭,所有的政治鬥爭都不應進入教育領域。教育必須是永續的。 學校是永續教育的基地 而學校如何成為永續教育的基地?須要政策、推動計畫、硬體建設、課程教學、社區資源、師生參與等多方配合,為讓與會老師更清楚永續校園的理念與實踐,研討會的專題演講也緊扣此一議題,六日蘇慧貞教授主講「永續校園政策理念與推動計畫」,翌日台師大環境教育所張子超副教授則從環境教育、學校角色談「永續校園課程發展」。 蘇慧貞教授表示,九二一地震是永續校園政策的一個源起,讓我們有機會重新省思校園、解釋校園。經過這幾年的努力,永續校園已經看到初步的成續,但過去多是單一學校個別進行改造,今年開始,將鼓勵跨校合作的整合型計畫,議題仍是永續與生態。如果是兩校合作提出整合方案參加甄選,經費補助可到五百萬元,甚至更高,但是若只是一所學校單獨申請,將不超過一百萬元。 如此的用意即是為了鼓勵學校相互合作,思考地區特色與關連性,整合大區塊的文化資源,來進行永續校園的營造。 永續校園的理念拓展了傳統學校的角色,張子超副教授在演講裡即提到,學校除了是一般教育中心,也可以是社區文化中心、社區旅遊中心、生態環境中心、休閒活動中心、產業升級應用教育中心、資訊網絡中心等,進而促成永續發展的「經濟科技」、「人文社會」與「生態環境」的整合目標。永續教育的課程,也一定是結合這三個主軸觀念的統整課程,也一定要跟學校環境、社區結合,並且應用「覺知、知識、價值觀、技能和行動經驗」的教學策略來促進學生的生活體驗。張老師認為,環境教育決不能只做到知識,給孩子很多知識,不如讓他覺知,建立價值觀,而且不能只有嘴巴講,要付出行動。 張子超老師當場播放了電影《風中奇緣》中,男女主角談論「文明與野蠻」的片段,那發人省思的文字,配合優美的音樂,直觸人心。這樣的影片如果放在教學,可以和什麼課結合?國文、英文、自然、社會都是可行的。 張子超老師強調,永續教育是可以做的,在場每位老師回到校園,真的可以推行。尤其老師是待在學校最久的人,學生念三年、六年就畢業,校長有任期,老師和校園的關係最密切,也最有資格管。只要你開始努力,感動人家,別人也會願意幫忙你,一起推動永續校園計畫。 專題分享精采登場
專家學者的演講在綠色學校伙伴研討會中,往往只扮演前菜的角色,真正的主菜和重頭戲是伙伴學校的經驗分享(專題分享)。這項傳統今年還擴大辦理,分成兩組,A組是國高中與大學,B組是小學。 綠色學校計畫裡,小學的表現一直相當搶眼,從他們的提報與專題分享都可以感受到他們的用心與創意。今年第一屆國家永續教育績優獎四個得獎單位都是小學:彭厝國小、深坑國小、社寮國小、壽豐國小,他們也都是綠色學校伙伴。范巽綠次長表示,我們的小學真的在進行改造,做得很好,但到了國中這一環就出現斷層,而大專院校照理說,是知識最上層結構,最應該從事改造的,但他們比較「大」,反應比較慢。 因此,今年教育部永續校園計畫努力的重點便放在國中、高中職。這也是此次研討會增加國中以上學校作專題分享的原因。 這次應邀作專題分享的伙伴學校與講題、重點如下:
故事是說不完的,短短幾十分鐘時間,很難訴盡推動永續校園過程中的點點滴滴,但分享的老師們眼裡總是充滿著亮光,誠如范巽綠次長說的,在這些老師身上我們看到熱情、看到理念與價值在實踐,這是台灣社會最寶貴的力量、最正面的力量。 民間團體參與擺攤 這股讓台灣向上提升的力量,還包括民間保育團體,他們從環境政策、環境立法、綠色行動、生態保育、解說教育等多方面地,喚起國人對環境問題的重視,以及台灣這片土地的美。這次研討會首次邀請一些民間保育團體參與,讓學校老師有機會認識他們,也讓民間團體多一次推廣理念的機會。 參展的有二格山自然中心、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中華民國生態攝影協會、主婦聯盟、台灣蝴蝶保育協會、陽明山國家公園、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美化環境基金會等。 每到休息時間,攤位現場就熱鬧起來,老師們或翻閱資料,或與民間團體人員交談,建立起伙伴關係。 戶外教學樂逍遙
第二天下午,也是令很多老師期待的時刻,我們要去參訪動物園與深坑國小。動物園以雨水回收系統聞名,深坑國小有如永續校園的明星學校,不親自走一遭,就太可惜了。 一般人來動物園是看無尾熊、看企鵝,我們則是來看雨水回收系統、蝴蝶步道與濕地。經由動物園人員的解說,得知這些回收下來的雨水用來作沖馬桶、植物澆灌與動物沖洗、補充動物水池,每年為動物園省下不少水,更重要的,這裡的水撲滿、節水器材提供民眾最直接的水資源教育。市北師陳建志老師帶領我們參觀蝴蝶步道,解說森林的演替與校園棲地生態化的營造。濕地的解說由一位在動物園擔任義工的實習老師負責,在解說濕地生態之餘,也針對現在很多學校流行挖生態池這種做法的迷思與批判,讓與會老師可以有不同的思考。 來到深坑國小不久,隨即感受到這座永續校園的貼心。他們或許知道我們在動物園走了不少路,知道這天沒有下午茶時間,擔心我們肚子餓,特別為我們準備了深坑有名的豆腐羹,頓時,大夥吃了起來,感覺好溫暖、好滿足。每個人就帶著飽足的笑容聽著林建棕校長分享,聆聽深坑國小這兩年多來實踐夢想的故事,並實地參觀校園裡的生態廊道、濕地、大樹下、生態水池等改造計畫。 永續校園的營造,不僅改造硬體,也是造人的工作,范巽綠次長相信學校改造完成,這部分的工作將來一定會影響到家庭、父母、社區。她提醒與會老師,學校一定是改造台灣最重要的基地,也是穩定台灣、推動台灣進步的重要力量。 研討會的結束,正是這股重要力量向外擴展的開始。當台灣所有學校都成為永續教育的基地時,永續台灣的願景還會遠嗎? |
||||||||||||||||||||||||||||||||||||||||||||||||||||||||||||||||||
[上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