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reen-street.ca/benchmarks_excellence/index_e.html
製表人:黎佳嘉
A.環境教育:目標與方針
本計畫促使學生建立了「瞭解」、「欣賞」、「知識」、「價值觀」、「態度」、「技巧」和「活動學習」等的學習方法。
-
覺知與欣賞
(1)本計畫增長對環境的敏感度和欣賞知覺。
(2)直接體驗可以促使與環境深度的連結,而且可鼓勵個人對地球和其他物種的強烈喜愛與感情連結。
-
生態學基礎:知識
(1)本計畫提供的生態體認經驗,是一種整合了以在地物種為基礎的生態概念。
(2)內容和活動具備了知識性、有激勵作用、具挑戰性和有意義的,並架構在真實脈絡上,與年齡、課程、社區、文化與地緣有深切的連結。
(3)環境概念的診察是透過社會、政治、經濟、種族和生態脈絡,而且也提供了系統性思考方法與複雜的網絡關係。
-
價值觀和態度
(1)倫理關懷、共同觀點和負責任公民行為的建立,可藉由環境議題的運作和永續發展中得到論證和解決。
(2)本計畫促使個人與社會價值系統的審視和分類,並探討一定範圍的觀點、信念、意見和假設。
-
調查和評價:技術的建立
(1)本計畫提供批判式思考及其過程的相關機會。例如:設定假說、資料蒐集、組織評量資料、判斷、分析、問題解決和調查爭論性的議題等。
(2)回顧環境行動策略,個案研究概要提供了一種解決的可能性。
(3)本網站的活動發展和機會,給予了環境工作者實際的活動和策略。(例如:計畫、溝通、小組技巧、團隊合作、安全和領導技巧)
-
環境行動:積極地參與
(1)本計畫重視各種程度和種類的環境行動,我們也具備個人和社會的行動力,為永續發展需要而努力著。
(2)本計畫提供實際活動給市民,並整合了學校、團體、家庭、鄰里和社區的環境行動於課程當中。
(3)提供了分享、延伸與拓展的機會。(例如:聘用相關科系的學生、跟隨計畫施行的社區成員、自願者和值得信賴的課程、社區行動計畫、學生場所、校園、學會、支持環境的團體、年會和資金等)
(4)本計畫從學校和學校成員中獲得支持與鼓勵,而且提供學生認知和慶典的活動。
B.教育學:教學方法與實務
-
課程要有清楚、明確而詳細,且能傳達想法的目標和方針。
-
新的學習是建立在學生之前的知識基礎上。
-
課程內容和活動應要適用於參與者的年紀、能力及技術程度。
-
活動應傳達一種學習型態,以及含括了認知和情意層面。
-
應鼓勵能給予學生深度探討學習議題的機會。
-
應讓學生多些機會去選擇課程內容元素和他們所希望操作的媒材。
-
大部分的課程應將學生自主性學習和小組學習策略含蓋進去。
-
學生積極地論證他們的知識和技巧。
-
課程教材應輕易地與制式課程整合。教材提供清楚的指引、背景知識和適當的建議給教師。
-
課程元素支持安全和尊重他人的觀點。
-
課外教學提供了延伸活動的另一種可能性。
-
適當的學生評量方法和機制提供學生回饋、自我評量的機會。
-
評鑑應該被安排在整體課程計畫當中,用以追蹤短暫時間的學習成果和長時間目標達成與否。
|